close

  家駿張開嘴巴,喉頭輕動,清晰吐出兩個字,“姐姐”,志願者張獻眼淚當時就涌出來了。家駿能夠張嘴說話,是張獻近兩年來最大的成就,以前他一直用鼻音含混不清地表達。
  家駿4歲,是個有多重殘障的腦癱兒,剛來時不會爬,不會站立,不會說話,嘴巴不會吹氣。父母為了他治病康復,從合肥到鄭州,又從鄭州來到南京。
  家駿在醫院住了兩年多,每月醫療費8000元,孩子還是不會爬,後來聽人介紹,父母帶他來到了南京特殊教育職業技術學院(簡稱特教學院)康復中心,在這裡,他們可以免費接受康復治療。
  一周5天,每天四五個小時,特教學院的志願者們為他做肢体、聽力、語言全方位功能康復,現在他能站立,蹲著,學會了說話。
  家駿爸爸說:“孩子又給我們帶來了希望。”
  據全國殘聯的一項統計數據顯示,國內目前有8500萬殘疾人,14歲以下兒童825萬人,其中接受義務教育的人數僅占總數的63%。
  2014年,教育部、發改委、民政部、財政部、中國殘聯等七部委聯合出台《特殊教育提升計劃(2014~2016)》(簡稱《提升計劃》),其總體目標是要全面推進全納教育,使每一個殘疾孩子都能接受合適的教育。
  用愛心支撐特教
  元元是康復中心腦癱動作教室接收的第一個孩子,一雙黑亮的大眼睛,粉撲撲的小臉,乖巧可愛,一副小天使的模樣。
  “老師,哥哥姐姐,我能不能和其他小朋友一樣會走路,我想唱歌,想上舞臺跳舞。”
  看到這個被折翼的小天使,宗盡炎老師和志願者們情不自禁地擁抱了她。
  剛來時,元元坐著不能調整姿式,站著時,屁股翹著,膝蓋頂著,腳內收,不能走路。經過兩年的訓練,她現在能按正常姿勢走路。元元的弟弟發育遲緩,在康復中心做了3個月,現在已經能夠正常走路。
  做康復訓練,訓練認知能力,教幼兒園課程,送孩子們禮物,康復中心全力為孩子們營造一個開心樂園。
  志願服務是特教學院推行實踐教學的重要路徑。2012年8月,特教學院康復中心成立,為腦癱、聽力障礙、視力障礙等殘疾兒童做免費康復服務,接待治療了來自全國各地的二三十名腦癱兒,數百名其他各類殘疾兒童。
  元元奶奶感慨地說:“他們比我們更有愛心,更有耐心。”
  特教學院有面“百愛牆”,牆上用各種字體寫了99個愛,剩下一個愛要留在心裡。愛心是對特教老師最重要、最基本的要求。
  特教學院黨委書記丁勇教授說:“我們的學生面對的大多是一輩子毫無成就的孩子,他們必須用愛心來支撐起自己的事業。”
  一入校,學校就會動員學生加入志願者協會,為殘疾人服務。學校共有志願服務團隊25個,其中助殘類志願服務團隊18個,註冊志願者3700人,占到了在校生總數的72%。
  剛入校,好多學生對殘疾人並不瞭解,特教學院和南京棲霞區的118個家庭結對服務。老師帶隊,大二學生帶大一,一起去殘障兒童家庭做服務,先對孩子狀況做一個全面評估,制定教育康復方案,此後志願者每周去做服務,老師每月對服務對象做評估。
  一般需要兩名志願者結對一個孩子,大三學生去實習了,大一新生替補,往往一個孩子要跟蹤做好多年,最長的前後做了9年。尤其是面對孤獨症的孩子,耗費幾年時間就是為了讓他們開口說話。
  殘疾兒童康復中心專業人員稀缺
  一屋子二三十個孩子哇哇直叫,幾位康復醫生邊聊天邊為孩子做按摩康復訓練,孩子在他的手下痛苦哭泣。
  “這個孩子是痙攣型、鬆弛型還是徐動型?”今年4月,特教學院康復科學系書記張啟昕到泗洪康復中心考察時問其中一位醫生。
  對方一臉茫然,他只知道為腦癱兒做按摩,卻不知道腦癱兒還分這麼多種類型。
  泗洪縣殘疾兒童康復中心有400多名兒童,沭陽縣有700多名,多數是腦癱兒。張啟昕發現,康復中心的醫生大多是衛校畢業,缺乏基本專業訓練。
  特教學院2013年對江蘇省183家托養機構做了《殘疾人托養現狀與分析——基於江蘇省的調查研究》,調查顯示,30%的托養機構存在資金不足和人才短缺。員工尤其缺乏專業的康復、教育等相關知識和技能;大部分托養機構都無法幫助殘疾人開展康復訓練和組織文體活動,只能保障殘疾人吃穿等基本生活條件。
  根據《2010-2012年江蘇省殘疾人托養機構建設實施方案》要求,每服務10名殘疾人,至少有服務人員3名,且醫療、教育專業人士不少於1名,各鄉鎮按照不低於4∶1的比例配備服務和工作人員。這些人員需具備殘疾人教育、醫療康復、文體活動、技能培訓、生產勞作的相關經驗和能力。
  對於康復機構來說,特教畢業生是最受歡迎的。
  事實上,特教學院的學生實習從來不發愁,每年實習崗位和學生數量比例都在4∶1以上。為了照顧各方利益,實習基地每年輪流換地方。
  據全國殘聯統計,截至2013年年底,未入學殘疾兒童達8.4萬人。
  據丁勇教授介紹,按照《提升計劃》要求,特教老師全國的總需求量是5萬人,每年需要1萬人。學齡前殘疾兒童387萬,需要7萬教師,目前基本空白。
  特教畢業生遭遇就業政策瓶頸
  儘管特教老師稀缺,但特教師範生卻很難就業。
  1982年,教育部創辦了南京特殊教育師範學校,2002年升格為高職,這也是全國唯一一所單獨設立、以培養特殊教育師資為主的普通高校。30多年來培養了2.5萬名學生。
  特教學院黨委書記丁勇很自豪地稱:“全國特殊教育學校40%的校長,60%的教學骨幹是我們的畢業生。”
  現在,他卻為學生就業發愁,兩道門檻攔住了特教畢業生的就業。
  學歷是就業的第一道門檻,目前特教專業基本都是專科畢業生,據統計,2014年特教師範生畢業人數共4000多人,有三分之二是專科生。不過,3年後,這一比例將發生反轉,本科生占到三分之二。
  據江蘇省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廳事業單位管理處工作人員介紹,教師崗位一般要求是本科學歷,一些邊遠地區或者特殊崗位可以放寬到大專學歷,這要用人單位自己申報。
  在實際操作中,教師招聘是統一考試,先考語數外,好多特教師範生長於特教技能,與本科生一起考試顯然處於弱勢。
  特教學院是面向全國招生,從近年來就業情況來看,到中西部地區做特教老師相對容易,在東部地區做特教老師難度較大。近年來,有30%~40%的特教師範生不能拿到教師編製。
  讓丁勇感到欣慰的是,教育部已經意識到這個問題,批准他們學校籌備專升本。
  殘聯要求,康復中心必須配備康復老師,然而這個教師資格卻無法認定,教育部門認為是康復,歸衛生部門管,衛生部門認為是老師,該教育部門管,結果是兩不管,特教老師只是康復中心的普通員工。
  待遇和職業發展是第二道門檻。由於康復中心事業發展剛剛起步,大多為非盈利私營企業,員工待遇普遍偏低。據調查,江蘇省康復機構有46%的工作人員年薪在一萬元以下,還有47%的工作人員年薪在1萬元~2萬元之間,管理人員最高,也僅有4萬元,普遍沒有繳納五險一金。
  記者從南京市殘聯瞭解到,他們目前只管推薦殘疾人就業,針對特教畢業生還沒有特殊政策。因為各地招工都有自己的相應要求,工資待遇由所在的招工單位決定,只要不低於當地最低工資標準即可。
  缺乏職業發展路徑,不評職稱,沒有學習機會,待遇低,工作強度大……許多特教畢業生紛紛改行。
  “教育是改變殘疾人的根本途徑。”丁勇建議,必須在政府主導下,教育、民政、殘聯、人社等多部門聯合,按綜合改革的思路解決好特教畢業生的就業,才能實現殘疾兒童接受全納教育的總體目標。  (原標題:特教專業畢業生遭遇就業政策瓶頸)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gl24glgvqj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