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江蘇網10月1日訊(記者韋軼婷)辦公室出租80年代的婚禮是什麼樣?記者有幸採訪到了住在蘇北農村的滿女士和從小在南京長大的董女士。
  今年55歲的滿女士在徐州市銅山區柳新鎮唐溝村住了一輩子。滿女士商務中心告訴記者,她和丈夫是1983年元旦結的婚,“那時當家的剛從部門轉業回來,安排在大隊里的團委工作,還兼任民兵隊長。”回憶起當時的熱戀,滿女士滿臉的幸福。
  相比如今的結婚排場,滿女士那個年代的婚禮可是寒酸多了。“那時候啥都沒有,彩禮也就給了400塊錢。由於我們同在一個村大隊,轎子和馬也沒有用。他還是室內設計走著來接我的呢。”滿女士有些羞澀地說道。結婚當天,滿女士花了100塊找人做了一身紅衣裳,而她的丈夫則穿著部隊里配發的一件呢子大衣。兩人胸前佩戴大紅花,接受全村人的祝福。婚後,夫妻倆用彩禮錢買了婚床和簡單的幾樣傢具。
  據滿女士回憶,她結婚那天,舉行的是集體婚禮,有三對新人在同一天系統傢俱結的婚。在村大隊的所在地,大隊的負責人為她們舉行了結婚儀式。儀式結束後,便各回各家拜堂成親,並“宴請”親朋。說是“宴請”,可比如今差遠了。“現在不管有錢沒錢,都講究三個‘八’,八個冷菜,八個炒菜,還有八個大盤菜,我們那時只有大鍋菜,白菜燉肉。”滿女士說,雖然吃的是大鍋飯,但在當時也有些“檔次”的。“平時哪有肉吃呀,都是吃曬幹了的白薯,就點鹽巴。那時候甚至連雞蛋都很少能吃到。”滿女士說,結婚不僅對她來說是幸福的,對於村民來說,也是幸福的,因為他們可以一起吃肉了。
  滿女士說,結婚後,她們小倆口並沒有和長輩分家住,“還在住在一個大債務整合院里。都是土屋土牆,我們分到一間。直到1986年,村裡蓋了房子,全村人告別了土屋,住上了瓦房,我們也有幸分到了一棟獨居房。”當記者提出要看他們倆的結婚證時,滿女士不好意思的笑著說,“搬了幾次家,結婚證早就不知道丟哪了。”
  和蘇北農村相比,南京城裡的婚禮顯得有些“大操大辦”了。“當時結婚必須要三轉一響一咔嚓。”家住南京市下關區的董女士告訴記者,1983年她和丈夫結婚,當時的“三轉一響一咔嚓”分別是手錶、自行車、縫紉機、收錄機和照相機。“如果結婚時,這五樣東西配齊了那就非常有面子了。”
  1982年,董女士和丈夫韋先生經人介紹相識,一年後,兩人步入婚姻殿堂。記者在兩人的結婚證上發現了一排小字,寫著“結婚棉票已發”字樣,董女士告訴記者,當時棉花很值錢,屬於戰備物資,被子只有結婚時才能有,“發了兩床被子,還差兩床。”董女士解釋,南京有結婚時女方家要準備四床被子的習俗,董女士的母親只得到處托人,好不容易從安徽買了兩床。
  “那時候計劃經濟,錢還很值錢,可不像現在。”董女士說,當時人結婚沒有大操大辦的概念,雖有“三轉一響一咔嚓”,但是價格不算太貴,其中幾樣甚至在他們談戀愛之前丈夫就已經有了。為了結婚,他們把丈夫家原先的老房子裝修了一下,自己買來木材打成一套傢具,最後在飯店擺上幾桌,請上關係好的親戚朋友們聚一聚,就算大功告成了。就連他們倆的結婚照,也只是婚前在上海城隍廟前的一張合影。“唯一的奢侈消費大概就是他給我在上海買的一件呢子大衣了。”董女士笑著說。
  用董女士的話說,當時她和丈夫的婚禮算是“高不成低不就”,也有不少拍結婚照、開小轎車結婚的人,不過大家都量力而為,不會為了結婚搞的幾乎傾家蕩產。“有多少錢花多少錢,一樣過得一輩子幸福。”  (原標題:國慶盤點30年結婚:80年代三轉一響一咔嚓賺足面子)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gl24glgvqj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